作为游客,出门旅游的时候,有时候会抱怨一些寺院太商业化,或者说是寺院被商业化。
但在北京石景山区,有这么一座寺,自明代以来即有“三不之谜” ,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所以又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
这所反常规的寺庙就是承恩寺。
但除了这三谜,不开门的承恩寺还有更多神秘之处。

承恩寺是北京最具神秘感的寺院之一,他坐落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落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但当地相传早在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这里已有寺庙存在,故有 “千年古刹”之说。
明武宗朱厚照赐名“承恩”,取其义“承天恩泽”,并御笔亲书匾额“敕赐承恩寺”。
明朝李东阳的承恩寺记略写道“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曰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曰承恩。”

说起承恩寺的历史,就要先说明朝朱厚照,朱厚照是大名鼎鼎的不务正业,负面新闻、花边新闻不少,因此正德年间有名的太监辈出,这所承恩寺就是因太监温祥提议而建造的寺院。
太监建寺,这在寺庙中本身也很少见。

承恩寺有五绝:壁画、碉楼、钟鼓楼、人字柏、上马石。
第一绝-传承500多年的壁画
先说壁画,承恩寺殿内有着许多精美壁画,东西配殿外檐梁上,有二龙戏珠和动物图像彩绘。天王殿现存六铺壁画,东西墙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北墙绘两幅“帝后放生图”。
这些壁画画得不是一般寺院常见的神佛题材,而是凡人放生的故事,就与一般寺庙不同。

第二绝-建在寺院四角的碉楼
承恩寺的建筑中有一个比较少见的特征那就是建在寺院四周的四座石砌碉楼,这种格局在明清时期其实是甚少见到的,也是北京寺庙群中极为罕见的建筑奇景。

有人说这是东厂特务用来监视的,还有人说寺内有地下密室,且通过地道与碉楼相通。
第三绝-上了房的钟鼓楼
除了碉楼,承恩寺还有一个奇特的布局,也是京城各寺庙所无,那便是钟鼓二楼。
晨敲钟暮击鼓,乃是寺庙惯例,可承恩寺却把钟鼓楼建在了屋顶,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倒转角房,房上建的便是钟楼和鼓楼,本该在院落里的钟鼓楼却建在了屋顶,本该建钟鼓楼的地方却建了碉楼。
第四绝-极为罕见的人字柏、护法松

在承恩寺中轴线的最北端,两座碉楼之间就能看到此寺的第四绝——人字柏,树龄约500多年。
“人字柏”顾名思义,因其树形似人字,而得名“人字柏”,据悉,人字柏是把幼柏的根部劈开后种下,成活率极低,全国也只有故宫、中南海等,几处地方拥有这种奇树。
承恩寺有十棵护法松,按照周易卦象分布对内聚气,对外驱煞又因承恩寺重修后500多年不对外开放故寺内的灵气也没有外泄有缘人皆可感受灵气。
关于“人字柏”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一种传说与明代“坐地皇帝”大太监刘瑾有关,传说承恩寺是明代特务机构的外围据点,是东厂、西厂专门训练特务的场所,他们把古代宗教建筑遗物改造成军事设施,寺院后面大操场传说也是作为训练造反特务的演兵场所。
第五绝-山门外的上下马石
据史料记录,明朝万历皇帝,游览京西时,就曾在寺里居住,他们或他们的随从大多都骑着高头大马前来,因此,山门殿外,专门备有两块上下马石,这在寻常寺院可是没有的。
能肯定的是,它与皇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承恩寺有许多谜题如今得不到解答,许多人认为,明代的时候,特务事业很发达,特务大本营就是太监掌管的东厂,这里是京城来往于西山的重要路口,也很可能就是东厂的外围据点。
总之,在明朝之后的日子里,承恩寺也仍旧经历着风风雨雨,民国时期,它给张作霖做过军用仓库,承恩寺还当过监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它曾是街对面北京市第九中学的教师与学生宿舍,而后又成为“石景山中学”等等,不过更多时候,它仍旧是寺院,神秘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