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是什么地方: 潇贺古道线上的古村——秀水神韵

时间:2024-10-05 09:40:36

宋代状元毛自知的故里秀水古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南岭之中的都庞岭余脉与萌渚岭之间的潇贺古道上。这一带不仅富有奇山秀水,更是人文荟萃之地。秀水古村风光绮丽,文脉悠远。雄伟高耸的都庞岭巍峨连绵,山麓起伏有致的丘壑中不时有峭拔的峻峰赫然兀立。曲折蜿蜒的秀水河长年清澈见底,水滨有一座山峰名叫秀峰。村民绕山结庐,逐水而居。秀水古村居民基本为毛姓,毛姓居民的远祖叫毛衷,是浙江衢州江山市江郎村人氏,唐朝开元年间(713—741)进士,以刑部郎中出任贺州刺史。他与家人经过富川秀峰时,深为秀峰一带的奇异景致所动,于是向家人立下心愿:“吾归闲日,当于此地卜居。后世必有英豪者,出仕大振吾家也。”这话大意是说,等我退休以后,就在这里找个地方住下来。今后必定会有杰出的人才外出做官,使我的家族声名显赫。毛衷写了一首诗,表露他面对秀丽的山水田园,淡泊功名利禄、寄情闲云野鹤的心胸:


几年宦迹浪江湖,到此功名心已无。

独上高楼翘首望,江郎山下白云孤。


可惜毛衷还没有达成他定居秀水河畔的愿望,便在贺州刺史任上逝世。毛衷的第三个儿子毛傅将毛衷安葬在秀峰西约2000米处的大鹏岭,自己选择在秀峰脚下的秀水河畔定居。自此以后,秀水毛氏一门得秀水钟灵毓秀,勤耕苦读,直至明朝万历年间( 1573—1619),长盛不衰,成为闻名遐迩的官宦世家。毛氏共出进士26人,举人27人,秀才更是难以数计。其中,毛自知为宋代开禧元年(1205)科举状元,秀水村因此而被誉为“状元村”。


图片来自互联网


秀水村毛氏科场得意,官运亨通,在宋代和明代两朝达到鼎盛。不仅在外为官的毛氏族人竭力回馈乡梓,在乡耕读的毛氏族人也注重乡居建设。通观秀水各屯,豪气考究、古色古香的明代和清代古建筑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高墙大院、飞檐琉瓦、烫金牌匾,古建筑门楼上赫然高悬的“文魁”“进士”牌匾目不暇给。这些牌匾既有皇帝赐封,也有地方官贺赠。古村的巷道或以鹅卵石镶嵌,或用青条石铺就,蜿蜒于青砖高墙之间,颇有“曲径通幽”的韵致。

秀水古村极为注重文化教育,尤其将教育作为持家兴族的重要传统,予以发扬光大。秀水毛氏祖先既因科场高第而为官贺州,自然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持不疑,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江浙人士厚文重教,家族传统与富川潇贺古道的人文环境、自然山水融合而成的独特文化,造就了秀水古村的独特神韵。秀水古村保留到现在的遗迹,就有5座戏台、4处祠堂和4座书院。

秀水古村流传着一个故事:宋朝时候,毛奕中进士后曾在外地为官,后来辞官还乡,白天耕耘于碧峰秀水之间,夜晚向任塾师教授子女读书。他的儿子毛崈、毛璋稚气未脱,调皮贪玩。毛奕于是将自己及两个儿子关进村后的岩洞中。该洞距离地面30多米,上下需要架梯。毛奕每天带领儿子进入岩洞中后,就命仆人抽去木梯,由仆人送饭。如此历时数载,两个儿子终于除掉顽劣本性,专心向学,勤苦攻读。后来毛崈、毛璋兄弟考场高中,同登宋朝绍兴壬子年(1132)科举进士。这样的传说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人们倒不必深究,但秀水人崇文重教却是不争的事实。

秀水古村毛家人因为他们的科举成就蜚声遐迩,除了江浙人家崇文重教传统优秀、富川人文之气深厚、山水钟灵毓秀等因素以外,良好的回馈故土模式也应该是促使秀水村文脉绵延发达的重要原因。因为秀水优美的自然环境,那些外出混迹官场并且春风得意的才子,或者开阔了视野而又心生倦怠的达官显贵,不管是衣锦还乡还是弃官归隐,几乎都将故土秀水当作他们心灵或形骸的归宿。尤其是一些弃官归乡的士大夫,把他们少时在秀水的生活复制在后代身上并发扬光大,其结果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秀水的教育兴盛。例如毛奕和毛基,在归隐故土以后,对乡梓教育贡献很大。毛基由太守任上辞官回乡后,建立“江东书院”,为培养毛氏乃至当地的才俊起到了极为显著的作用。


图片来自互联网


秀水村的著名,虽然未必仰仗于状元毛自知,但秀水村被誉为“状元村”,则毛自知为唯一原因。

毛自知并非仅仅是只顾自身仕宦前程的一介文人,而是胸怀国运、力主抗金的志士,在宋开禧元年(1205)五月廷试对策时,他不顾当时主和派及投降派的势力强大,毅然力排众议,主张利用金政权陷入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失地,“言当乘机以定中原”。荣登进士榜首以后,仍积极倡导北伐。由于多种原因,抗金北伐屡屡失利,主和派与投降派乘机鼓噪,主战派首领遭到陷害,而以主张抗金北伐名闻朝野的新科状元毛白知也难免遭受浩劫。到后来,毛自知竟然不知所终,不免令人深感痛惜!

秀水毛氏虽然源于书香门第,注重科考仕宦,但也不放弃其他行业,亦耕亦织,甚至到后来大力营商,使秀水村成为潇贺古道上的一处商业重地。稍晚于毛自知10多年,宋朝嘉定年间 (1208—1224)进士,官至会稽太守的毛基,在弃官归隐回到秀水之后,在秀水东畔建筑书院,并作《江东书院记》一篇。文中写道:“余所居湫隘,每读书则机纺之声盈耳不绝。”这说明至迟在宋朝理宗皇帝在位后期,秀水之畔的纺织业就极受村民重视,成为人们重要的生计。有村民描述,清代后期秀水村曾经出过一位熟悉外文、精于商贸的才子,在美国人开办的公司中任职。村中有一条街道曾经店铺、货仓相连,经营洋货和土产,生意兴隆。

不过,秀水古村毛氏家族有一个现象也非常值得玩味:毛傅开基秀水之后,直到唐代结束,共出文进士3人;整个宋朝,出文进士 20人,其中有毛自知为状元;元代时候文人地位低下,而且南方人科举更为不易,尚且有2人中进士;明代崇文重教,秀水村毛氏仅得1人登进士榜;进入清代以后,中国科举局面整体兴盛,广西出状元4名,进士近600人,然而曾经声名显赫的秀水村毛氏,则在科举场整体沉默,科举名望一落千丈,彻底淡出进士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