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公元前505年建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岳阳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因原郡治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而得名,人文深厚、风景优美,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始源地之一,内有岳阳楼,洞庭湖,一楼一湖一岳阳。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巍峨耸立在洞庭湖边,构造独特古朴,工艺精美,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能。
古往今来,岳阳楼被众多诗人才俊提笔赞美,它是儒家文化的殿堂,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与黄鹤楼类似,岳阳楼也是初建于三国东吴时代,鲁肃用来操练水军作为“阅军楼”使用的,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李白赋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后,始称“岳阳楼”。

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
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让这座洞庭湖畔的名楼,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
登上三层高楼顶,凭栏眺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耳边不由自主的回荡起那些千古佳句。

洞庭湖
岳阳佳境有二,一是岳阳楼,二是洞庭湖,人人皆知岳阳的岳阳楼,但却不知洞庭湖也在岳阳。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磅礴大气,驻足远眺,水天一色,似无边际。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历史的长河一同深流至今;
它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蓄洪池,多次保护两边百姓避过洪灾;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一直滋养着两边的百姓,享有全国“鱼米之乡”的美誉。

君山岛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屿,与岳阳楼隔湖遥遥相望。
它四面环水,内有七十二座山峰,林木葱郁,岛上名树不胜枚举,风景奇秀,犹如画卷。
岛上名胜繁多,随挑一处胜地,均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它犹如历史的见证人,承载着悠远流长的历史印记,被“道书”赞誉为天下第十一福地。

平江石牛寨被称为“天下第一古寨”,它是古军事要地,景区内最为耀眼的就是那由怪石、奇峰、石洞组成的丹霞石奇景,寨内名迹多不胜数,随口可举例“一牛二龟三关险,四桥五寨六线天,七奇石八寺庙,百零八崖景无边”。
其中,最为罕见的是保存完好的2000多米古城墙,历经时间风霜,仍留历史中的巍峨壮观。

张谷英村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
它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现住民均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村内读书风气世代相传。张谷英村周围青山绿水,房屋格局对称严谨,形成无数个“井”字结构,屋檐雕刻精美,村内排水、通风、防火、采光设施均完善。

巴陵广场在岳阳市洞庭湖的旁边,标志性的建筑是后羿射蛇的雕像,广场北侧是汴河街,直通岳阳楼大门前,去的时候稍晚,在灯光的照射,衬托的整个广场颇为壮观,美轮美奂。巴陵广场其主体反映巴陵起源的神话传说——后羿斩巴蛇(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广场可容纳3800人集会。

岳阳,这座被古今中外诗人才俊青睐的城市,人文历史与大自然奇景融为一体,有着不容忽视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留下自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