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海桑田中见证历史——嵩明县黄龙山探秘

时间:2024-10-23 08:34:13

黄龙山坐落于嵩明县城北隅,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啁啾,清光绪《续修嵩明州志》描述其“岗峦突出,状如盘蛇,州志载龙山毓秀即此。”“龙山毓秀”历来为嵩明八景之首。徐霞客游云南时,曾两进嵩明,游黄龙山时在《滇游记》中写道:“山小而石骨棱棱,乃弥雄山东下之脉,起而中峙如锥,州城环之,为州治之后山者也。昔多小黄蛇,故今以黄龙命名。”

如今,几经沧海桑田,黄龙山依旧生机盎然,不仅承载着嵩明的历史,还被赋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

秀美黄龙山 是嵩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据记载,徐霞客游黄龙山时,此地为嵩明县城最高地势,“登临龙山之巅,嵩明坝子风光尽收眼底,但见村庄星罗棋布,稻浪盈波,嘉丽泽烟波浩渺,十分壮观。”可见黄龙山地势险要,毫无疑问地因地理位置特殊而备受瞩目。

从“汉筑金城”开始,黄龙山便是嵩明县的政治中心。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今昆明一带设益州郡,郡下设县,嵩明、寻甸为牧靡县管辖。“汉筑金城”是嵩明县境内最早的古建筑,当时为土城,治所在黄龙山。明朝后期,土城被毁。隆庆二年(1568年)筑砖城,周长三里三分,沿城挖有护城河。设四门,城上建鼓楼,东南西北门分别命名为“迎嵩”“朝宗”“翔凤”“拱极”,意为“嵩明吉祥”。四道城门正对着嵩明的四个方向,紧靠城外的护城河。城墙以黄龙山顶为轴线,十字街为轴心,四条街整齐划一,高大的城池环绕着县城,好似“弥勒挂佛珠”。

黄龙山还是嵩明县早期中共组织的发祥地。1927年初,嵩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李少竹在原嵩明一中创建了嵩明县早期党组织,成立嵩明县委,帮助成立国民党左派嵩明县党部、共青团组织。嵩明党组织被破坏后,1948年9月在嵩明一中恢复重建,肩负起领导人民解放的重任。

漫步黄龙山上,古树苍翠,青石斑驳,让人无不感受到曾经的文化沉淀。自唐以来,黄龙山先后建有宗镜寺、文庙、学宫、嵩阳书院、尊经阁等文化教育和宗教设施。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嵩明知州吕景参倡设州城义学,校址在黄龙山文庙左侧,为境内义学之始。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黄龙山南麓建巢经书院,是境内的最高学府。后来,巢经书院毁于兵灾。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址重建改名嵩阳书院。清宣统二年(1910年),嵩阳书院改立新制学校嵩明州立高等小学堂。

192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嵩明县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嵩明县立初级中学,于当年4月25日正式开学,为嵩明一中前身。县城居民的父辈们大多从嵩明一中毕业,遥想当年,他们仍然记得教室外树影婆娑,伴着清风鸟鸣朗朗读书。更有孩童在这里读书玩耍,这就是嵩明县最早的幼儿园,后扩建为县直机关幼儿园。

黄龙山西侧曾是嵩阳小学和嵩阳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区。与嵩阳小学和嵩阳一中一路之隔的便是培训党员干部的基地——嵩明县县委党校。由古至今,黄龙山都充满了朗朗书声、缕缕书香。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幼儿园和各中小学陆续迁出黄龙山,但山上留下的学校遗址无不在诉说着曾经的书声朗朗。


双生晋柏 见证着嵩明的历史变迁

黄龙山上林木葱茏,尤以山顶的两棵柏树为甚。她们像一对孪生兄妹并列生长,相距约6米,树高约30米,一树略低,树干粗壮,树径分别为1.52米和1.82米,两三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将其围上一圈;枝干蜷曲,宛如翘首虬龙,树叶纵横交错,犹如华盖,覆盖地面400余平方米;庄严肃穆,森然可敬,确有杜甫所谓“霜皮溜溜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气势。

据清光绪《续修嵩明州志·古迹》云:“黄龙山古柏在宗镜寺,周十围,相传为晋宋间物。”今据考证,这两棵柏树为晋时所种,人们遂喜称之为“晋柏”,算来迄今已近两千年。国人素喜将千年之物赋予神灵之说,能屹然千年,怎么说也有神灵护佑吧。据传,晋柏曾两次遭雷击,位于东边的那棵树干上还有两条雷击黑线,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生长,依然傲然于世,苍翠不减、四季常青。当地百姓因而更加信奉晋柏为神树,逢年过节都要到树下祭拜,或在树上栓上祈福用的红布条,寄予美好的期望。除了祈求平安外,很多年轻男女还会到树下祈求美满的婚姻和爱情。1985年,黄龙山晋柏被列为嵩明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古树,嵩明县有关部门还在古树旁安装了避雷针。2016年,嵩明县又投入200多万元绿化、亮化、美化黄龙山公园,为古树保护奠定了基础。

黄龙山晋柏

说到晋柏,就不得不说晋柏旁边的宗镜寺。相传宗镜寺是供奉当时嵩明彝族部落的首领夫妇灵位的地方——以祖宗的德行为镜,故命名为宗镜寺。它代表了嵩明最古老的宗教和以彝族为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嵩明文化的鼻祖。徐霞客游黄龙山时,曾写道:“由中路再上,抵文庙后夹衢西入,与文庙前后并峙者,是为宗镜寺。寺建于唐天祐中,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巅,今谓之黄龙山。”遗憾的是,宗镜寺已消亡在历史的沉浮中,如今,只剩昔日门前的一对晋柏见证着嵩明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斗转星移,诉说着嵩明悠久的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扎根

在黄龙山古柏公园,巍然屹立着“红军长征纪念塔”。塔建于1978年,系为纪念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路过嵩明的英雄壮举而建。据记载,红一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先后于1935年4月和1936年4月经过嵩明,共历时7天4夜,途经嵩明7个乡(镇)、74个村委会、225个自然村,行程160多公里,在嵩阳街道东村龙王庙,留下了“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的标语;在阿子营留下了“工人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焚烧田契据约”的标语;在嵩明坝子和白邑,流传着“蝴蝶为红军带路”的美丽传说……

纪念塔所在地原为孔子大成殿,工程于1977年12月26日奠基动工,翌年4月29日(红一方面军攻克嵩明县城纪念日)竣工落成。纪念塔占地面积约165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屏壁、中心平台和塔体3个部分组成。纪念塔呈棱台形状,高10米,基高4米,为正方形立柱状,底宽2米,四面嵌有大理石。塔顶塑有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背面刻有“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正面镌刻“红军长征纪念塔”,下刻碑文,记载红军长征过嵩明的概况。屏壁镌刻有毛泽东诗词《长征》和《满江红》。1985年8月20日,嵩明县人民政府公布红军长征纪念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嵩明红军纪念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9月,嵩明县政府对红军长征纪念塔进行维修扩建,绿化周围环境,新建长廊刻有红军长征过嵩明的20幅组画。2007年2月,嵩明县委、县政府公布红军长征纪念塔为嵩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嵩明县以红军长征纪念塔为核心,以纪律教育为主题,由嵩明县纪委监察局牵头、县住建局负责、县史志办和县档案局配合,打造建成嵩明县党员干部纪律教育主题基地,拓展教育功能。

黄龙山上的红军长征纪念塔

建成后的嵩明县党员干部纪律教育主题公园,由一轴三区组成,一轴即从公园古式建筑大门沿红军长征纪念塔至山顶“晋柏”;三区自下而上为红色文化教育区、纪律教育核心区、展望未来发展区;红色文化教育区由红军长征纪念塔、红军攻城战斗遗址纪念标志、红军标语、屏壁、12间画廊、6块艺术碑刻等组成,展现当年红军坚定信念、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纪律教育核心区由中央领导有关纪律言论、鲁班锁、六大纪律、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小品景观、警钟广场等组成;展望未来发展区由两棵“晋柏”“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小品景观等组成,预示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嵩明篇章不懈奋斗。

如今的黄龙山不再是宗教、教育、文化的缩影,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昆明市、嵩明县各单位、部队和学校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红军纪念塔前开展活动,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颁发政治生日纪念卡……如今的黄龙山不仅是嵩明人心中的“文脉之山”、观光“休闲之地”,更是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的“文化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