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古桥名巷―海陵徐家桥与徐家巷

时间:2024-11-25 10:36:01

泰州海陵徐家桥,位于泰州城北海陵北路东侧,横跨东坝北侧草河之上。传为明代徐蕃父子捐银建造,徐氏家族在泰州颇为知名,人们习以“徐家桥”称之。并以“徐家桥”代指徐氏住宅及附近的地区,因此“徐家桥”也是泰州海陵一处老地名。

徐家巷由明朝起延续至今己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在按草河东西分称徐家桥东巷和徐家桥西巷。同因草河因南端有上河活水涵,故草河两侧南北向通道称为涵东街和涵西街。

徐家巷地处人口密集的泰州海陵繁华商业区。西起海陵北路,跨涵西街、徐家桥、涵东街,东边直达现鼓楼北路。徐家巷西窄东宽,平均宽度大约四米,全长500多米,是老泰州城较长的古巷之一。

邑人夏兆麐在《泰县氏族略》中记载,元末明初,苏州人徐大岗为避兵祸由江南迁至泰州北门外东坝坊。徐姓于此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明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徐蕃中进士,徐氏家族从此兴旺发达,成为泰州氏族中较有影响的一姓,徐氏集中居住的街巷也逐渐形成地名,被人称为徐家巷(即今徐家桥东、西巷)。

《明史》记载:“徐蕃,泰州人。弘治六年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武宗嗣位,复先朝所汰诸冗费,蕃等力争,不纳。后起江西参议,从都御史陈金平东乡寇。嘉靖时,累官工部右侍郎。”

明正德十六年(1521),徐蕃次子徐嵩高中进士。徐嵩一直谨守父亲徐蕃的教导,以文名称誉乡里,其时知州鲍龙重建曾毁于大火的“一州形胜”望海楼,请徐嵩为之作《重修望海楼记》。徐嵩后出任保定河间知府,并被擢升为湖广副使分任巡守江防,颇有政声。

徐氏住宅地处东坝草河,为下河北乡往泰州城运送粮草的水道之一,两边民居竹行以及渔网店铺众多,为了方便两岸居民商户行走,熟悉水利营建之事的徐蕃徐嵩父子将修宅之银捐出修桥。由此一座石桥跨越草河,桥下是一艘艘由里下河运往泰州城等待翻坝的草船、盐船、粮船。徐家父子的善行博得乡民人等一致称颂,远近传为美谈。

徐蕃过世后,葬东门外徐家山子处,州人为纪念其功德,在与徐家桥巷西接的清化桥大街上立“学宪坊”以崇之,因其曾为工部右侍郎,远近亦呼此坊为少司空坊。

徐嵩去世逾数年,州人为纪念徐氏父子,清化桥大街,少司空坊南又立一牌坊,曰“父子进士坊”。

徐家巷北侧与古老的顾家巷、与万字会相接,紧靠着原来的华泰纱厂;南侧与石头巷、东安巷相通,与扁豆塘相邻。徐家巷周围商贸繁华,原先居住着几百户人家,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南北的东进东路商业区和杨桥商业区。人称“陈四酱园”的兴泰祥坊就在巷口东边的一座二层商住小楼上,生产的小磨麻油工艺十分精细,在老泰州地区赫赫有名。

徐家巷最吸引人的特色是拥有罕见的高密度文保房聚集区。在巷子的两侧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如许氏住宅(17号)、董氏住宅(13号)、潘氏住宅(28号)、陈氏住宅、顾氏住宅、邹氏住宅、冯氏住宅等。曾经是粮行巨商的许氏住宅前后共有六进,中轴线上四进,向西延伸两进直通草河边,宅内有西苍厅、花圃和水井,建筑讲究,青砖黛瓦、雕梁画柱,令人赞叹。

历经600年风雨的徐家桥

历经600年风雨的徐家桥,条石桥基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依然屹立

历经600年风雨的徐家桥,其条石的桥基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站在桥头,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块块数米长的大长条石,自下而上垂直整齐堆砌,形成两个对立的桥墩。桥墩之上就是桥面,当年的石质桥面已经不存,代之以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面,表层铺设了沥青,桥两侧有石质护栏。桥墩与桥面构成方形的桥洞,其下仍可行船。桥上,行人、电动车时有往还。现在徐家桥已不完全是当年的风貌,但通过其存留部分,仍不难想见其当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