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饭点,潜入东街口,那里有老福州的香甜午后

时间:2024-12-03 08:55:43



"


•••


大多数人和东街口的交情,停留在景区和沿街的高楼大厦。先到三坊七巷怀古,把老建筑拍遍,再上百货大楼,追一波心爱品牌的上新,这是逛东街口的寻常路线。


△东街口


走在市中心最繁华的街头,被人潮裹挟着向前,不起眼的巷口一次次从身边掠过。巷弄里的「别人家楼下」,藏了最正宗的福州小吃,匆忙间却总是无意寻访。


这一次,我们从街口晃悠进巷口,寻觅繁华背后的地道福州味。



老福州人的午后小食里,甜品是重头戏。在东街口找福州甜品,石井巷一定不能错过。


石井巷藏得不深。从街边的花巷进入,沿着大洋百货楼走到巷尾,一个路口过后便是。



叶家花生汤的牌匾掩映在一棵香樟树下,门面不显眼,客人却纷至沓来。下午三点半,来一碗热乎的甜汤解饿再合适不过,不大的店里等着许多附近的常客。



花生汤是招牌,自然卖的最多。传菜台上已经摆好盛得满满的花生汤,不等冒完热气,很快就被一碗碗端走,下一批马上又盛上来。



去皮浸泡、熬煮后的花生,粒粒绵软,轻轻一抿就化了。温润的甜汤,甘香怡人,一口暖胃。


花生糕佐汤正好,被压得很紧实的花生泥,一小口都耐嚼。花生糕的花生是炒过的,有着和花生汤不同的焦香味。平凡的花生,经过不同的工序,滋味迥然不同。


△花生糕


灶头的蒸笼,已经有些年头了。蒸笼热气不停,揭盖热闹,水汽里蒸着几碗糯米饭和芋泥。出炉时,撒上一撮炒芝麻,甜甜软软之外点缀了些香脆。



在一边晾着的塑料碗里,则是清凉的藕糕。说是糕,更像是羹,挑起浓稠的藕糕,挂下来的是一道晶亮的糊糊。


△藕糕


熟客进店,和老板招呼闲谈三两句,自己熟练地把点心端上桌,俨然自家的第二厨房。


对于店里的品类,人们各有心头好,有人说最爱这家的花生汤,有人说藕糕是进店必点。蒸、煮、炒、晾,几味粮食在这个方寸小厨间变幻出丰富的样式,各有各的甜法,总有一道能俘获食客的胃和心。


叶记花生汤

地址丨石井巷 51号

营业时间丨7:00~22:00


石井巷另一侧,石井元宵店也开始忙活起来。厨娘搓元宵的手一刻不歇,一填一抿,颗颗匀称。有时抽身看锅,不紧不慢。店里陆续坐了些客人,汤圆出锅的时间算得准准的,一碗碗上桌。



手工的汤圆团得劲道,咬开后汤圆皮还能弹回原来的厚度,馅也和速冻汤圆的不一样,是颗粒均匀的花生碎和半化的砂糖,香甜不缠牙。



常有买元宵回去自己煮的居民,称上几两留到晚上做夜宵。小小元宵店,是点心铺,也是歇脚处,对于附近居民来说,还是采购食材的日常去处。


石井元宵

地址丨石井巷62号

营业时间丨9:00~21:00


正当小学放学的时间,行人和车辆穿梭,百余米长的小巷渐渐忙碌热闹起来。巷尾的清代两广会馆,铅华退尽而显得陈旧,犹为小巷增添一点幽静。




石井巷尽头的东泰路,聚集了更多饮食小店。茂密的榕树下,沿街餐厅歇息在午后的宁静中。



正逢陈氏连江锅边店午休后恢复营业。窗台边,中午炸好的三角糕、麻球余温犹存,微微冒着香气。



三角糕也就是芋粿,说它是「脆皮咸芋泥」也贴切。芋泥揉进了丝丝紫菜,压平后切成三角形,炸过后表面金黄。脆的部分很薄,越过酥皮便是芋头的香糯。


△芋粿


三角糕做为早餐最好,一块耐饿,而下午把它作为点心的食客也不少。



来锅边店当然要尝尝锅边。点了一碗十元的海鲜锅边,想着这个价格,最多配一些花蛤海蛎,作为午后小食也足够了。不料上桌惊艳,海蛏红虾鲜肥,海蛎点缀其中。锅边糊嫩滑,浮现在汤里。


△海鲜锅边


福州人把「锅」称为「鼎」,锅边的正宗称呼是「鼎边糊」。海鲜用虾油炝炒后倒入清水,煮至冒热气后,把磨得细腻的米浆往锅沿一泼,热气很快就把米浆蒸得凝固在锅边。这时用锅铲把米皮轻轻推进锅里,热腾腾的「鼎边糊」马上就可以出锅了。



在锅边直接完成米浆的定型,这种简便的创意,让鲜美的海味多了一种呈现方式。


△油饼


刚开门一会儿,食客不觉已坐了好几桌。又轰轰烈烈地来了七、八个人,由其中一个本地人招待,特来品尝福州小吃。本地人细细介绍每一样小吃,三角糕、海蛎饼、油饼,还有锅边糊的独特制作方法,都令她眉飞色舞。


陈氏海鲜锅边

地址丨东泰路25号

营业时间丨6:30~21:00


东街另一边,林立的高楼背后,是静悠悠的贤南路


△贤南路


贤南路的树荫下开着许多新式料理店,和本地小吃老店错落相间。这里的许多传统小吃店,原店址都在别处,是在生意兴旺后分店至此。因此不要诧异,安平巷拌粉干如何出现在贤南路里。


福州人喜食粉干,简单如熟鱼粉干这样的配置,都很受欢迎。简洁的拌粉干更适合作为午后小点。



厨娘把浸泡好的粉干下入滚水里,很快便烫熟出锅。碗底铺了一层透明的调料,可以辨别出虾油和醋香味来。再淋一些花生酱,各种香气杂糅,一碗白净剔透的粉干顿时活色生香。



葱花自助添加,趁热把葱花搅和进粉干里,这才激发出葱的辛香。没有汤的粉干有点涩口,不过店家已经配好一碗清汤,淡而鲜的汤头,让粉干更适口而不夺其香味。


安平巷拌粉干

地址丨贤南路与太阳巷交叉口

营业时间丨6:30~20:30


隔壁的永和鱼丸,是福州的鱼丸老字号。


店内墙上挂着许多福州老照片,有闹市的旧景,也有永和鱼丸店早年的经营场景。坐在传统样式的店铺里,边吃鱼丸边看老照片,有一种回到旧时光的用餐体验。



牵着女儿来店里吃点心的妈妈,问到鳗鱼丸和鲨鱼丸的区别,老板告诉她,鳗鱼丸比较有弹性,鲨鱼丸更软些。



鱼丸从冰箱里取出,冰凉凉地下锅要煮好一会儿,小女孩儿不停地问妈妈鱼丸什么时候能煮好,老板安抚道:「鱼丸从冰箱里拿出来,得多煮一会儿才好吃噢!」


鱼丸


热气腾腾的一碗鱼丸上桌,刚出锅时更软和一些,待热气退去,则变得更有弹性。内馅的酱香浸透了肉泥,是继鱼香之后的第二次香味释放。汤头也极鲜,即使不添加推荐搭配的醋和胡椒粉,也已经很够味了。


永和鱼丸

地址丨贤南路25号

营业时间丨7:00~22:00


这样鲜汤里出芙蓉般的小吃,还有肉燕。三坊七巷南边的澳门路和道山路一带,聚集着同利、依海这样正宗肉燕老铺。



初见肉燕时,觉得和馄饨、扁肉相仿,口感大概也大同小异。入口后才觉得草率了,燕皮绝非普通面皮的口感——薄而有韧劲,嚼起来略带纤维质感,虽然是由肉泥和番薯粉揉合捶打而成,吃起来却既不像肉也不像淀粉,是一种有别于二者的新口感。


肉燕


把肉燕从汤里托起,透明的燕皮饱吸鲜汤,肉馅显得朦胧。


△燕皮


肉由里及外都很劲道的秘密,在反复捶打的工序里。做了几十年肉燕店的店员,从早到晚和案台上的燕皮、肉馅打交道,没有歇下来的时候。手里的擀面杖孜孜不倦地杵着面皮,捶打至轻薄。包好肉燕,需要蒸制晾凉后才下锅煮。店里的架子上码着加工好的燕皮,都是店员辛劳的结晶。


依海肉燕

地址丨澳门路5号

营业时间丨8:00~21:00


肉燕老铺外,太阳西斜至林则徐纪念馆背后,道路和建筑披上温柔的金黄色。骑滑板车的小妹妹遛着狗掠过,汉服小姐姐飘飘然穿梭在人群里,也有下班提着公文包的人匆匆远去,每个人的步伐都有自己的节奏,隐匿在下午悠闲的树影里。



大榕树,温吞的食肆,斑驳而有底蕴的建筑,以及不紧不慢的生活,都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温和、休闲的气质。穿过东街口繁忙的外墙,福州亲和的一面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