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丨三晋之胜丨晋祠

时间:2024-09-21 08:54:34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但不懂历史典故和古代建筑形式,到晋祠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那么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晋祠三绝——周柏唐槐

周柏唐槐: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晋祠三绝——宋代彩塑

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晋祠三绝——难老泉

难老泉: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晋祠三宝——圣母殿

圣母殿:全寺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于1102年(宋崇宁元年)。大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近方形。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形成飞檐。殿顶黄绿琉璃相加,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前檐柱上雕盘龙雕于1087年(宋元祐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三宝——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为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此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法,故曰“飞梁”。沼上架十字飞梁,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翩翩欲飞。飞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经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是宋代的遗存,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晋祠三宝——献殿

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不弱不费。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晋祠三匾——难老

“难老”:难老泉在晋祠三绝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晋祠三匾——对越

“对越”: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晋祠三匾——水镜台

“水镜台”: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绕过去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水镜台是经过多朝的增建,才形成现在殿、台、楼、阁四种融合的风格。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背面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正面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