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锦,山水如屏,形色似锦。山山水水,勾勒出眼中悦目的风景,滋长了心中永远的思念。
忆往昔 几度繁华
屏锦历史悠久,素有“小重庆”“小香港”之称,足以说明屏锦的繁华。屏锦场镇很大,分上场口、下场口和中节街。
上场口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街上有老茶馆,还有木料交易市场。而下场口则是一排排木头老房子,临街店铺的门是由一块块可以拆卸的木板组成,每一块木板都有几十斤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板门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安全性能更高的卷帘门。

而中节街则是屏锦场镇里最为繁华的地方。也不知道是按什么而定,每逢“三六九”赶场日,老老少少便背着背篓早早地出门了。虽然那时交通不便,只能走着去,但大家丝毫不觉得累。场镇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挑箩筐的,背背篓的,提菜篮子的,还有空手去看热闹的,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回涌动,将马路挤得水泄不通。

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街上的小吃了,小笼包、白糕、豆浆油条……其实,童年时和大人们一起赶场除了有小吃,还能下馆子,街上大大小小的餐馆很多,那时候下馆子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切点烧腊,来盘花生米,再打二两白酒,煮一碗面条,就算在街上打了“牙祭”。虽说现在也有这些吃食,但儿时那种满足感和期盼早已没有了。
在场镇十字路口下行50米,是曾经的政府办公大楼,而政府门前的院坝则成了孩子们跳格子、做游戏的胜地,大人们从里面进进出出地忙碌,偶尔还不忘嘱咐道:“娃儿们,莫跑远了哦!”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有水井的巷子都叫水巷子。屏锦就有两条街分别叫大水巷子和小水巷子。其中,大水巷子位于中节街,最为出名,长近200米,宽5、6米。东西走向,一共有4口井,沙井河坝边上那口井最远,屏锦镇原粮站内还有一口不对外的井,而粮站大门外的两口井则成了供水的主力。

一到早晚用水的高峰期,不管邻里街坊,谁吆喝一声“走,挑水”,就有人钻出门来,晃着空桶,唠着家常,自成一队。那些住在大水巷子附近的人,从上街、下街两个方向前来,担着水桶汇合一处,络绎不绝的“挑水人”过街成景。
大水巷子的人气旺还在于这里有中学和电影院。而这条昔日的繁华街市,如今已显静谧安详,坎坷的石板路,破旧的墙壁……只有那进进出出的中学生,为这条水巷增添了几分人气。

屏锦镇的繁华之处还在于,这里曾是工业重镇。开元化工厂、水泥厂、石油小区、毛纺厂等十几家企业入驻,曾经上千的工人常住屏锦,商贸经济一度繁荣。
品文化 底蕴深厚
经济的繁荣也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就发源于这里。早在清朝时期屏锦便有梁平木版年画的作坊,被称为“半截刷房街”。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镇上仍存有纯手工年画作坊,作坊主人便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
梁平木版年画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民国时达到鼎盛期。1913年到1934年,梁平木版年画进入鼎盛时期,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画又被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和东方艺术爱好者收藏,由此蜚声中外。


除了文化底蕴深厚,屏锦镇的自然风景也十分优美,有绿意盎然的成片竹林、碧波荡漾的明月湖、还有满载收获的千石坝、千年古寺开元寺……
明月湖是一座大型水库,修建于一1966年10月,坝型为条石拱坝,高46.5米,总库容为1975万立方米,甚为宏伟,坝体两侧巨石矗立,争高竞奇。如遇溢洪之季,库水沿坝顶奔腾直泻,形成瀑布飞珠溅玉,雾气蒸腾,颇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味。水库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清静幽雅,湖中有一岛屿,岛上野花异草通茗,灌木茂密,山路曲折蜿蜒幽静。
看今朝 辉煌巨变

屏锦的现在,在那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中。整洁干净的街道旁,老人悠闲地坐着话话家常,舒适的特色小镇生活就此展开。

乡镇道路、组级公路已经硬化,村里的人行便道也是四通八达。新的政府大楼、新的卫生院,为群众生活办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文化广场、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为家乡人民的生活添姿添彩。
屏锦的现在,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方面,规模效益农业不断培育壮大,农旅融合发展加快。


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151个,规模流转土地2万余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40%以上。特别是倾力打造的万亩生态花椒基地,已在7个村连片种植6000亩,基本建成千石坝现代农业产业园,千石坝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
旅游方面,依托自然资源,重点打造天宝山景区,蝶海景区七彩滑草场、玻璃漂流、高空滑索等工程加速建成,建成明月山·百里竹海景区南坡入口、廖家梁子观景台及停车场,乡村旅游路网基本建成。